这月中旬的时候,和朋友一起去外头逛书店。看到网路上有人夸赞 [方所] 是广州最好的独立书店,心中不免好奇,便去一探究竟。令人惊喜的是,在影像区发现了Beyond 17年的纪念版专辑,还有刘卓辉写的《Beyond正传 3.0》。不过,最大的收获还是发现了《20世纪简史》这本书。
虽然这书名听起来让人觉得篇幅宏大,但这本书却不是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部头。它大约只是A5大小,接近500页的内容,放在随身的包里也不甚占空间。利用熬夜还有在实验室的空闲时间,一个星期便读完了。当然,主要还是因为一打开它,就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因为它实在是太有趣了。作者不但博学,而且笔调幽默。例如,在讲到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时候,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可怜的乡民,在1917年还支持革命,因为政府许诺给他们一小块田地,然而在十几年之后,他们的那点奖励也逐渐被收回了。
讲到20世纪伊始,世界一片其乐融融、和谐共处的景象,即使有些小打小闹的战争,作者也用了诙谐的比喻暗示其无关痛痒:
俄国和土耳其每一代人都要打上一仗,好像是预定的体育项目。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方面倾佩于作者对历史叙述的架构能力,能从诸多头绪中整理出几条逻辑清晰的线索,引领读者顺着时间线推移一点一点往下读;另一方面又因其诙谐的笔调,时而捧腹大笑,又想为其贴切生动的描述拍案叫绝。对于20世纪世界历史,我并无清晰了解,甚至于连一战中相互对峙的阵营都讲不上来。阅读虽然有趣,但20世纪上半叶战争的伤亡惨重,下半叶冷战局面的剑拔弩张,无法不令读者深思。此外,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对于我来说具有颠覆性的史实,也在此一一记录下来。
从俄国到苏联
从沙皇走下神坛,到布尔什维克党统治的苏联走向四分五裂,不难发现,每次俄国政权的颠覆,都不是因外强入侵所致,而是从内部开始逐步瓦解。在战争史中,俄国因为地广物博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希特勒发誓要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征服苏联,作者是这样调侃的:
他忘记了,苏联可以轻易地组织起规模比德国还大的军队。他也没充分了解到苏联领土有多大。苏联国土广袤,有足够的空间供苏军撤退。拿破仑在一个世纪前,跨越平原沼泽和宽广的河流追捕敌人,发现俄国简直太大了,直到他自己累倒下去。正是这广袤的土地,可以让斯大林在偏远的乌拉尔山区建立新的工业城市,完全远离德国的袭击。
是的,俄国实在是太大了,拥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国土面积。当美国、欧洲依赖中东的石油资源时,俄国境内的石油储备却足以使它自身自给自足。
20世纪,俄国的第一次剧变始于一战期间爆发的十月革命。作为共产主义阵营的坚定拥护者,我们从小便被教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苦苦探寻救亡图存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但当谈到俄国十月革命,除了歌颂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现的巨大飞跃外,我们不妨也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
1917年前,列宁领导着布尔什维克党,逐步扩大在军队和工厂中的势力。但他本人却流亡海外,躲避着秘密警察的追捕。1917年,当革命时机成熟,在德国的帮助下,列宁顺利回国领导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德国政府秘密施以钱财上的援助,把他送回俄国。列宁的胜利,德国乐观其成。”列宁获胜后,无心战争,渴望在国内巩固“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继而鼓励带动起整个欧洲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者。1918年3月,俄国签订和平条约,一部分俄国领土割让给了德国、罗马尼亚和土耳其。俄国退出一战,德国似乎距离胜利又近了一步。
俄国共产主义得势主要受益于一战。四十年的工夫,共产主义的强风吹遍波罗的海和黑海上的俄国港口,一路延伸到太平洋沿岸的中国和朝鲜港口,它的力量席卷了草原、山川、沙漠和冰原。
整个文明世界的人们都打开晨报或晚报,迫切或不安地想要知道俄国发生了什么。共产主义,这一人类历史上卓越的发明,被上百万人视作他们未来的先声。有人断言,整个世界可能最终都会实现共产主义。哪怕俄国还是孤军奋战的先行者,它将注定影响外面的世界。
共产主义率先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取得胜利,在世界上激起了此起彼伏的响应。而人们也密切关注着俄国的动态,有史以来最大的共产主义试验田。但共产主义也不是受到所有人的欢迎。在意大利的农村,很多人都害怕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最后会没收私产,因而更倾向于支持法西斯主义。与此同时,德国的小农场和小商业业主害怕德国成为共产主义的天下,因而也倒向希特勒一边。即使到了今天,世界上依旧同时存在着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
1924年,列宁患中风病逝,斯大林成为其继任者。苏联加强国防建设,斥巨资加强陆海军和年轻的空军。并提出了五年计划,旨在加大力度实现国家的工业化。1939年,苏联已成为世界第三工业大国,成就惊人。但老百姓的生活却没有提高多少。
这是史上工业进程最快的阶段,代价则是很多俄国人吃的面包比以往少了,每周黄油的配额也随之减少…人民炖锅里汤汁稀薄,食物的分量更少了,只为把财力用在支付新电网上。啤酒和烟草的配额也减少了,省下来的钱用去建新的学校。
相比起西欧,为了获取相同的食物,苏联人民需要工作更长时间。不过,更令人担忧的却是苏联人人自危的政治氛围。
不受斯大林待见的生物学家、植物学家、经济学家和士兵们被降职,要么送往西伯利亚偏远的省份和关押营,要么干脆被枪决。
1917年投身十月革命的忠诚人士也不安全。二十多年后,很多人被行刑队枪决或被子弹从后面打爆了脑袋。外国的共产主义者,在处境危险的时候,向莫斯科寻求庇护,受到欢迎,后来他们可能忽闻一阵敲门声,就和家人永别了。而今,当统治德国的希特勒向党派的老同志表忠诚时,斯大林却开始害怕忠诚的同志,尤其是身居高位者。1936年到1939年期间,他的一批批假想敌均遭逮捕,接受审判,或者未经审判就被枪决了。
在斯大林的铁腕政治下,尽管苏联在二战期间伤亡惨重,依旧挺过了德军的疯狂扫射,同时为战后的国际谈判增加了讨价还价的筹码,几乎将东欧收入怀中。在随后的几十年,苏联在原子弹研究、太空航天战等科技创新领域均取得不菲的成就,虽然国民经济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但苏联人们也为国家所取的成就而感到自豪。
但当时谁也不曾料想到,看似蒸蒸日上的苏联却会在一夕间瓦解。我原先以为,必是国内人民不满生活现状导致的政权更替,不曾想,却是当时的苏联领袖戈尔巴乔夫按下了这个终结的按钮。从人民的立场看,戈尔巴乔夫不失为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他关心国民经济,希望削减军费,从而“卸下让苏联经济停滞不前的国防支出这一重担”。
戈尔巴乔夫试图重振苏联经济。1987年5月1日,新的法律出台,在不雇佣他人的情况下允许人民建立私营企业……
一种所谓的“开放性”突然流行起来。戈尔巴乔夫坚称,一定要广开言路,把问题摊开来说,而不是一副官腔子,假装这些问题都不存在。
戈尔巴乔夫倡导直言不讳,松动了严酷的法律,大概也没想到,形势的发展却远远不是他的掌控的。经济混乱的波兰蹩脚地尝试起自由选举,大批东德人民逃亡西德。作者对此有个十分生动的比喻:
仿佛是蓄积已久的水流终于在周围的墙壁上找到了漏洞,于是冲开漏洞一涌而出。
1989年和1990年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对这一系列惊人的剧变起到了重要而独特的带头作用,他早已任由这些事情发生。到1991年底,他成了无国的领袖。苏联的解体和沙皇俄国的坍塌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迟迟才进行改革,成为可以抓住的软肋。
短短一个世纪,见证了共产主义热潮的高涨和退落。
其他
因为从小便在共产主义的环境受教育,所以更为关心20世纪社会主义阵营的变化。其实,书中还有许多值得反复思考的史实,例如:即使德国两次沦为战败国,却在两次战争中都展现了小国惊人的作战能力。20世纪也涌现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家,有手段严酷的独裁者,也不乏大公无私的人民领袖。但碍于篇幅,在这里就不继续扩展了。